第82章 反間
關燈
小
中
大
銅壁關一役,蜀朝損兵折將,忠皇帝劉建忠中了流矢,傷在要害,擡回蜀都的半路就歇菜了。蜀與梁的不同之處在於,蜀朝的太子是老早就立好了的,雖然為人軟弱,扶不起,但後邊還跟著幾個頗有能耐的老臣,論起能打仗、會打仗的將官來,也有好幾號將帥人才。按著預計,蜀朝怎麽的也能撐個十年八年,說不定還能把周朝拖乏了,棄掉蜀地這塊肉,兩朝之間劃山而治,相安無事。然而預計又趕不上變化了,“天命”這種東西到底有是沒有?若說有,它又看不見摸不著,若說沒有,你怎麽解釋蜀朝這種穩紮穩打能賴個十年八年的陣勢,為啥會在幾個月之後就消弭得幾乎不見?!
其實,歸裏包堆,局勢的關鍵還是在那當權的人身上。蜀朝的太子是個耳根子軟,立不起來的貨色,生平沒有別的愛好,就愛打“雙陸”(一種小賭博),贏了以後渾身舒坦,旁人提啥要求他都一口應承,跟他要錢他給錢,跟他要官他給官,很好說話。且,他最厭那些管著他不讓他打雙陸的人,像是太傅、禦史中丞、左右丞相這些人,整天圍著他讓他“上進”,讓他“親賢臣而遠小人”,讓他以江山社稷為重,一個皇帝做得這麽不自在,那還不如不做了!
太子繼大統不到半年,鬧出走、鬧出家、鬧禪位就鬧了七八次!鬧也沒有用,誰讓你爹立你做了太子呢?江山在手,責任在肩,還想著跑?跑得了麽?
新任的天子甩不開這片江山,他就開始瞎胡鬧了。
起先倒也沒有動刀子殺人的意思,不過,耳根子軟的人嘛,找幾個內侍借著打雙陸的時機吹幾陣耳旁風,怎麽吹呢?就這麽吹:說先帝托孤的老臣們不是不讓陛下禪位,他們眼孔裏放著的可不是您,而是肅王殿下!肅王文治武功,誰都有眼瞧見的,不就是慢了您幾年降生麽?前幾年,鬧著要廢立的人裏邊,不就有這些人麽?他們是在等時機呢!等您出了錯,拿住了小辮子,堂堂皇皇的數著小辮子貶抑您!他們這招毒哇,禪位人人誇您賢德,挨了貶抑可就不是那樣說法了!
三人成虎,眾口鑠金,這麽樣的話多說幾遍,他多咂摸幾遍,越想就越是那麽回事兒!
新天子心裏發虛呀,找了幾個內侍頭子一合計,決定把幾個老東西弄死!一不做二不休,自己幾個弟弟也一齊弄死算了,免得夜長夢多!
說幹就幹,三日後他設宴宴請幾位顧命元老、四個自家弟弟,酒酣耳熱之際,擲杯為號,幾百禦林軍殺進來剁了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臣,砍了新天子的四個親弟,內侍們提著水桶子跟在後邊,緊接著打掃了紫金地磚,一刻以後,一點兒血痕也沒有了。剛才那場屠殺好比是場夢,醒來以後連味兒都嗅不到。
這些人都是手握重權的,按理來說不應該這麽輕易就被收拾了,壞就壞在事先根本沒防備!
別人就不說了,太傅等於是看著這位新天子長大的,對他的評價沒別的,就四個字——宅心仁厚,仁字打底,怎麽能幹那欺師滅祖,誘殺骨肉的事呢?!
海枯終見底,人死不知心。誰又能想得到人心還可以跟狗皮襪子似的,翻過來覆過去?!
周朝這邊輕輕松松一個“反間計”,最大的幾塊絆腳石就給搬開了。
除掉了攔著他不讓他打雙陸的一幹人等,新天子真正大權在握。大權在握了以後就更加混亂。這位對治國理政從來不在行,見了前線戰報一陣陣抓瞎,他知道軍情火急,也知道周軍已經攻破了銅壁關,攻到了離蜀都還有百來裏的武清。好在武清還有個陸驍頂著,周軍被阻在了武清,兩邊相持,他想著太平日子還有得過,雙陸還有得打,只要這樣,管他的!
何敬真領著二十萬周軍駐在武清城外,半個月中間,雙方互有攻伐,但還沒有正式大打。因武清城三面環山,一面臨水,易守難攻,硬要攻下,傷亡必定小不了,最好能智取。先派人到城門前說合,不成。後買通了陸驍的一名摯友,要他去說降,入了武清,說了不到兩句話就說崩了,兩人割袍斷義,說客被逐出城去。又不成。
難。
難道就這麽被阻在武清之外?
行軍打仗最是燒錢,動一動都是錢,阻一天,二十萬人馬的糧秣就是一筆大數。
兩軍相持的這十幾天,何敬真常常尋一處高地站上去,看地形地勢,找轉機。這天他照例早起,照例端著一副“千裏眼”看武清城裏的動靜。六月炎夏,農人們起得早,這時都在侍弄莊稼。“千裏眼”裏,一片禾麥青青的景,甚至都能看見舒展的葉片上幾顆露珠清圓,說不出的寧靜安和,哪裏是大軍壓境,正待死戰的樣子?
陸驍有大才,文能治國武可安邦,分明可做宰相,最次也該做個封疆大吏,守武清是大才小用了。單看他處置戰況、撫慰境民的手法,真是把好手,這樣的人死了多可惜。得留。待戰事了結,此人可以留駐蜀地,保一方太平。至於會不會蓄異志、起反心,那就得看蜀朝的新天子如何表現了。
就在那個早晨,何敬真定了主意,越過武清,繞道昌黎走。二十萬周軍,留下楊鎮和元烈,領兵五萬守武清,死死堵住就行,不讓陸驍出去,也不放援軍進來。但凡有援軍,一律打回去!絕不能讓兩邊合攏起來,從周軍重圍當中突出去!
繞道昌黎攻蜀都的關鍵,就在於一個“快”字,越快越好,越快蜀朝的邊將們就越沒有時間集結來救,只要楊鎮和元烈那邊能頂住,不讓陸驍出武清,事兒就好辦得多。
隆佑十四年六月二十三,周軍連克昌黎、永定、太平,兵臨蜀都延慶城下,蜀朝邊將蘇泰、藍寧錦日夜不停飛馳三百餘裏上蜀都,雙方在城外激戰一晝夜,蜀軍敗,終究欲救而不得。陸驍那邊接連三次想要突出城去,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,雙方一次比一次殺得慘烈,楊鎮和元烈都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了,不想轉機突現——蜀朝新天子降周了!
隆佑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暮,蜀朝新天子開了城門,滿身縞素,雙手用麻繩縛於身後,步行出城,身後一輛馬車載棺相隨。
這是天子投降的例行行事。
何敬真站在城門前,等著蜀朝天子過來跪降。那時候落日西沈,不多的一點光照在他臉上,他臉上是空白的,沒有一點表情。蜀朝天子的表情倒是豐富,他一路哭過來,哀哀切切,到了何敬真跟前撲通一跪,五體投地趴得挺踏實。
若是蜀朝將官朝臣們看到這一幕,他們作何感想?還要不要拼死沖殺去留一個日薄西山的朝代?
有這樣一個既不願守國門,也不願死社稷的君王,國亡了,其實不冤枉。冤枉的是那些死戰不退的將士,寧死不降的文臣,飽經戰禍的百姓。
蜀都已陷,武清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沒意義了。陸驍死撐硬頂,所思所想不過是“忠君報國”或是“死戰為國”,那時他還不知道“國已不國”了,直到自家天子站在武清城下,雙手攏在嘴邊,中氣十足地朝城內喊話,要他別再死頂,出來降了吧。這才知道國已亡了,國朝的君王被周朝皇帝封了個閑散王爺,終於可以沒日沒夜地打雙陸玩兒了,如今帶著幾個內侍,一邊打雙陸一邊跟隨周朝大軍走,打算一城一城地勸降呢。
陸驍站在城防上,看著那個養得白白胖胖的亡國之君,笑了。笑聲在胸腔裏回蕩,破唇而出的時候動靜很大,驚得城下的亡國之君一徑往後縮,縮到內侍們身後去躲著。他笑著笑著就掉淚,淚掉得兇,兵士們都手足無措起來,不知道打哪頭勸起。
好啊。真好。
將士們心焚血註,舍生忘死,死且不悔,保的就是這麽個人!
他陸驍擡著棺材到城頭,隨時準備捐軀,為的就是這麽個人!
就是這麽個一邊打著雙陸,一邊隨著周軍勸降手底下臣子的人……
就這麽個人,即便陸驍要蓄異志、起反心,他蓄得起來麽,打著這麽個人的旗號?這麽個愛雙陸勝過愛國愛民、甚至是愛權的人,撐得起匡覆故國的旗號?誰聽他的?誰信他的?
陸驍跪在城頭地上,頭埋進雙掌裏,痛哭,哭他的赤膽忠肝,哭他那些死得不值一文的兵士和百姓,哭得地面一灘淚跡,哭出一片狼煙千裏無處可歸的淒涼,哭得滿城的兵士百姓一同痛哭失聲。那天的武清,哭聲震天。
從今而後,山河別屬,家國故園只能向夢裏去尋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其實,歸裏包堆,局勢的關鍵還是在那當權的人身上。蜀朝的太子是個耳根子軟,立不起來的貨色,生平沒有別的愛好,就愛打“雙陸”(一種小賭博),贏了以後渾身舒坦,旁人提啥要求他都一口應承,跟他要錢他給錢,跟他要官他給官,很好說話。且,他最厭那些管著他不讓他打雙陸的人,像是太傅、禦史中丞、左右丞相這些人,整天圍著他讓他“上進”,讓他“親賢臣而遠小人”,讓他以江山社稷為重,一個皇帝做得這麽不自在,那還不如不做了!
太子繼大統不到半年,鬧出走、鬧出家、鬧禪位就鬧了七八次!鬧也沒有用,誰讓你爹立你做了太子呢?江山在手,責任在肩,還想著跑?跑得了麽?
新任的天子甩不開這片江山,他就開始瞎胡鬧了。
起先倒也沒有動刀子殺人的意思,不過,耳根子軟的人嘛,找幾個內侍借著打雙陸的時機吹幾陣耳旁風,怎麽吹呢?就這麽吹:說先帝托孤的老臣們不是不讓陛下禪位,他們眼孔裏放著的可不是您,而是肅王殿下!肅王文治武功,誰都有眼瞧見的,不就是慢了您幾年降生麽?前幾年,鬧著要廢立的人裏邊,不就有這些人麽?他們是在等時機呢!等您出了錯,拿住了小辮子,堂堂皇皇的數著小辮子貶抑您!他們這招毒哇,禪位人人誇您賢德,挨了貶抑可就不是那樣說法了!
三人成虎,眾口鑠金,這麽樣的話多說幾遍,他多咂摸幾遍,越想就越是那麽回事兒!
新天子心裏發虛呀,找了幾個內侍頭子一合計,決定把幾個老東西弄死!一不做二不休,自己幾個弟弟也一齊弄死算了,免得夜長夢多!
說幹就幹,三日後他設宴宴請幾位顧命元老、四個自家弟弟,酒酣耳熱之際,擲杯為號,幾百禦林軍殺進來剁了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臣,砍了新天子的四個親弟,內侍們提著水桶子跟在後邊,緊接著打掃了紫金地磚,一刻以後,一點兒血痕也沒有了。剛才那場屠殺好比是場夢,醒來以後連味兒都嗅不到。
這些人都是手握重權的,按理來說不應該這麽輕易就被收拾了,壞就壞在事先根本沒防備!
別人就不說了,太傅等於是看著這位新天子長大的,對他的評價沒別的,就四個字——宅心仁厚,仁字打底,怎麽能幹那欺師滅祖,誘殺骨肉的事呢?!
海枯終見底,人死不知心。誰又能想得到人心還可以跟狗皮襪子似的,翻過來覆過去?!
周朝這邊輕輕松松一個“反間計”,最大的幾塊絆腳石就給搬開了。
除掉了攔著他不讓他打雙陸的一幹人等,新天子真正大權在握。大權在握了以後就更加混亂。這位對治國理政從來不在行,見了前線戰報一陣陣抓瞎,他知道軍情火急,也知道周軍已經攻破了銅壁關,攻到了離蜀都還有百來裏的武清。好在武清還有個陸驍頂著,周軍被阻在了武清,兩邊相持,他想著太平日子還有得過,雙陸還有得打,只要這樣,管他的!
何敬真領著二十萬周軍駐在武清城外,半個月中間,雙方互有攻伐,但還沒有正式大打。因武清城三面環山,一面臨水,易守難攻,硬要攻下,傷亡必定小不了,最好能智取。先派人到城門前說合,不成。後買通了陸驍的一名摯友,要他去說降,入了武清,說了不到兩句話就說崩了,兩人割袍斷義,說客被逐出城去。又不成。
難。
難道就這麽被阻在武清之外?
行軍打仗最是燒錢,動一動都是錢,阻一天,二十萬人馬的糧秣就是一筆大數。
兩軍相持的這十幾天,何敬真常常尋一處高地站上去,看地形地勢,找轉機。這天他照例早起,照例端著一副“千裏眼”看武清城裏的動靜。六月炎夏,農人們起得早,這時都在侍弄莊稼。“千裏眼”裏,一片禾麥青青的景,甚至都能看見舒展的葉片上幾顆露珠清圓,說不出的寧靜安和,哪裏是大軍壓境,正待死戰的樣子?
陸驍有大才,文能治國武可安邦,分明可做宰相,最次也該做個封疆大吏,守武清是大才小用了。單看他處置戰況、撫慰境民的手法,真是把好手,這樣的人死了多可惜。得留。待戰事了結,此人可以留駐蜀地,保一方太平。至於會不會蓄異志、起反心,那就得看蜀朝的新天子如何表現了。
就在那個早晨,何敬真定了主意,越過武清,繞道昌黎走。二十萬周軍,留下楊鎮和元烈,領兵五萬守武清,死死堵住就行,不讓陸驍出去,也不放援軍進來。但凡有援軍,一律打回去!絕不能讓兩邊合攏起來,從周軍重圍當中突出去!
繞道昌黎攻蜀都的關鍵,就在於一個“快”字,越快越好,越快蜀朝的邊將們就越沒有時間集結來救,只要楊鎮和元烈那邊能頂住,不讓陸驍出武清,事兒就好辦得多。
隆佑十四年六月二十三,周軍連克昌黎、永定、太平,兵臨蜀都延慶城下,蜀朝邊將蘇泰、藍寧錦日夜不停飛馳三百餘裏上蜀都,雙方在城外激戰一晝夜,蜀軍敗,終究欲救而不得。陸驍那邊接連三次想要突出城去,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,雙方一次比一次殺得慘烈,楊鎮和元烈都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了,不想轉機突現——蜀朝新天子降周了!
隆佑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暮,蜀朝新天子開了城門,滿身縞素,雙手用麻繩縛於身後,步行出城,身後一輛馬車載棺相隨。
這是天子投降的例行行事。
何敬真站在城門前,等著蜀朝天子過來跪降。那時候落日西沈,不多的一點光照在他臉上,他臉上是空白的,沒有一點表情。蜀朝天子的表情倒是豐富,他一路哭過來,哀哀切切,到了何敬真跟前撲通一跪,五體投地趴得挺踏實。
若是蜀朝將官朝臣們看到這一幕,他們作何感想?還要不要拼死沖殺去留一個日薄西山的朝代?
有這樣一個既不願守國門,也不願死社稷的君王,國亡了,其實不冤枉。冤枉的是那些死戰不退的將士,寧死不降的文臣,飽經戰禍的百姓。
蜀都已陷,武清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沒意義了。陸驍死撐硬頂,所思所想不過是“忠君報國”或是“死戰為國”,那時他還不知道“國已不國”了,直到自家天子站在武清城下,雙手攏在嘴邊,中氣十足地朝城內喊話,要他別再死頂,出來降了吧。這才知道國已亡了,國朝的君王被周朝皇帝封了個閑散王爺,終於可以沒日沒夜地打雙陸玩兒了,如今帶著幾個內侍,一邊打雙陸一邊跟隨周朝大軍走,打算一城一城地勸降呢。
陸驍站在城防上,看著那個養得白白胖胖的亡國之君,笑了。笑聲在胸腔裏回蕩,破唇而出的時候動靜很大,驚得城下的亡國之君一徑往後縮,縮到內侍們身後去躲著。他笑著笑著就掉淚,淚掉得兇,兵士們都手足無措起來,不知道打哪頭勸起。
好啊。真好。
將士們心焚血註,舍生忘死,死且不悔,保的就是這麽個人!
他陸驍擡著棺材到城頭,隨時準備捐軀,為的就是這麽個人!
就是這麽個一邊打著雙陸,一邊隨著周軍勸降手底下臣子的人……
就這麽個人,即便陸驍要蓄異志、起反心,他蓄得起來麽,打著這麽個人的旗號?這麽個愛雙陸勝過愛國愛民、甚至是愛權的人,撐得起匡覆故國的旗號?誰聽他的?誰信他的?
陸驍跪在城頭地上,頭埋進雙掌裏,痛哭,哭他的赤膽忠肝,哭他那些死得不值一文的兵士和百姓,哭得地面一灘淚跡,哭出一片狼煙千裏無處可歸的淒涼,哭得滿城的兵士百姓一同痛哭失聲。那天的武清,哭聲震天。
從今而後,山河別屬,家國故園只能向夢裏去尋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